现今,广告随处可见,无论是身边的手机电视,还是出行会碰到的电梯、公交等,街头的广告招牌更不用说了,让人眼花缭乱。但是显而易见,广告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媒介多了,广告的内容却越来越单调,特别是近年来大量“洗脑式”的广告充斥荧屏,与以往很多经典的创意广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近日,记者走上街头,就这一现象对市民朋友进行了采访。
出生于81年的吴可称,她小时候很喜欢看广告,令她印象最深的是南方黑芝麻糊的一则广告。她讲道:“小男孩舔碗的样子我至今还记忆犹新,每次看就馋的不得了,以至于后来电视中南方黑芝麻糊的广告一出,就会指着电视中的小男孩,缠着妈妈买黑芝麻糊。我还记得那句经典的广告语‘一股浓香,一缕温暖’。 ”她还表示,虽然现在物质丰富了,吃的东西也多了,但每次去超市碰上了也会买一袋,“我们家孩子也挺喜欢吃的,我会告诉他我小时候吃芝麻糊的故事,他也觉得很有趣。还会说,这是妈妈小时候的味道。”
今年28岁的张佑是一名广告人,令他记忆最深的一句广告语是“嘿,是你的益达”。这则广告出来时,他暗恋一名女生,却一直不敢表白,看到益达的超市广告后,他便模仿里面的桥段,成功的俘获了女神的芳心。“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广告的影响力,并因此选择了广告这个行业。”张佑表明了自己最喜欢温情的、带有故事性的广告,希望能为中国的广告事业做一点微薄的贡献,创作出一些优秀的、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广告。
而在市民李诗诗心中,最让她难以忘怀的,是那句“妈妈,洗脚”。小时候她天天守着看中央少儿频道的节目,有一次看到了这则公益广告,看着电视中的小男孩和自己一般大小就知道给妈妈端水洗脚,便暗自下决心也要为妈妈洗次脚。“当时把我妈都感动哭了。后来我把这一个故事写在作文里,还被当做了范文。”李诗诗笑着告诉记者。
记者发现,对于一些“洗脑”广告,市民们则有着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在记者的调查中,有近三成的市民觉得“洗脑”广告虽然无聊,但是好记,有存在的空间;而更多的市民则明确表达了对“洗脑”广告的反感。
谈起现在的“洗脑”广告,市民方先生觉得很无奈:“刚开始‘洗脑式’的广告只是一个小的‘群体’,不知为何慢慢的变多。”他点名批评了好几个广告品牌,认为这些“洗脑”广告的企业,并没有找准自己产品的特点和定位,其产品价值在市民心中只会大打折扣,以后看到这一些品牌都会躲着走。然而像电梯这样封闭的空间里面,根本“躲不开”。他把这类广告称为“电梯杀手”,“大脑不停地被注入一些没有营养的、重复性的信息,简直是噪音污染。”
市民王先生是球迷,一说到“洗脑式”广告,就很愤怒。他和记者说,去年观看世界杯,下半场比赛开始了,脑子里还在回荡着那些“洗脑式”广告。这种广告甚至让他童年留下阴影,小时候看到恒源祥“羊羊羊,猪猪猪,狗狗狗……”十二生肖循环的广告,他当时还以为是电视机卡住了。“‘洗脑式’广告就像骚扰电话一样让人厌烦,做这种广告的品牌已被我拉入黑名单”他说。
记者综合调查发现,在市民心中,温情类的广告最受欢迎。同时观众们还希望从广告中了解其产品的特性、功能和用途,产品的优势才是吸引观众购买或使用的最大动力。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程明和记者说,“洗脑”广告归根结底是简单信息的重复,以简单粗暴的形式强迫受众记忆,是一种重复地干扰和骚扰。他认为,一则广告除了让人记住以外,更重要的是一种美誉度的传播。所以从长远来看,“洗脑”广告会给品牌形象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他还表示,广告不仅是单一的信息传递,在广告信息和广告创意的背后,需要尊重广大受众的审美诉求,要能够激发受众的认同感,使受众产生共鸣。尤其是在社会化媒体时代,只要有创意、有内容、有情感、有互动,同时具有一定社会效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广告,才是能够被大家记得更久、影响更深远的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