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点菜时的菜单、地铁的站牌、高速公路的路标……上面的文字为何需要这么设计?
去餐厅点菜时你是否留意过菜单上的文字?上下班时你是否留意过大街小巷的路标、沿街小店的灯箱?坐地铁时你是否留意过地铁站内的导视牌?
设想下,如果这些文字只是粗略地堆叠在一起,那我们将特别难找到要去的街道、很难换乘正确的地铁线路,我们的生活将是一团糟。
我们每天要和很多文字接触,看到的纯文本信息如果不加以设计,我们很难迅速地捕捉到重要信息。
所以,我们的衣食住行不能离开这些文字的“帮助”。字体设计,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社会。
例如,出行方面的字体设计,《从字体开始:设计改变的生活与社会》中就提到,为了更新一套路标系统上的文字,美国用了十年。
高速公路旁路牌上的字体设计的目的,是让人在移动时能迅速识别、判断自己所在的位置及去往的方向。
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感于欧洲路牌字体设计的具体方案的科学有效性,美国开始研究替换字体的方案,他们研究驾驶员的年龄、视力、反应时间以及机动车的速度、路况、天气、光线等数据,做出比欧洲还要详尽的实测,设计和完善了新字体(Clearview)。整一个完整的过程耗时十年。
据截至2005年的统计数据,美国司机年龄在65岁以上的占比为1/5。考虑到视力水平和路牌的反光材料,Clearview字母的字怀(在字体排印学中,字怀指字母构造中的全封闭或半封闭区域)都比较大,以防止光晕让字母内部空间一团模糊。
在反光条件下,Clearview 字母(下)宽敞的内白空间比 FHWA 字母(上)更容易看清
实验表明,针对时速72千米的车辆,Clearview字体使路牌识别度增多24米,司机或多出1.2秒的反应时间。而在针对年长司机和夜班司机的研究中,大小写混排的Clearview字母的识别性比全大写的FHWA字母(之前的路牌字体)提高了16%。
2011年,美国Cooper Hewitt字体设计博物馆更是将Clearview作为“设计改变社会”的代表,收入馆藏。
除了出行,你有未曾发现,你现在用手指划着屏幕向下翻页阅读,和你用手指捻着书页阅读,文字设计上有什么不同?我们是不是要让电子书的阅读尽可能地向纸质阅读靠拢呢?你有没有想过,数字阅读是计算机时代的产物,屏幕不是纸质的升级,而是一种全新的信息接收模式?
Gucci、Chanel等时尚品牌,可口可乐、星巴克等全球品牌,《一代宗师》《星球大战》《泰坦尼克号》等电影海报,设计这些字体时有什么考虑?21世纪初最引人注目的设计事件之一,宜家更换官方字体,大众为何反应强烈?伦敦2012年奥运会会徽设计一经发布,大众如何哗然一片?
高速公路用字,到底是大小写混排,还是全大写的路标更易识别、司机辨认时间更短?许多道路交互与通行标识都采用反光材质,当夜行车辆的灯光照到路牌上时,笔画过细会让文字变得模糊不清,采用哪种字体更能让人看得清?
欧美的方法不完全适用于亚洲文字,那中文用字又是如何明智的选择?交通系统中的导视文字如何陪伴“在路上”的人们?街头巷尾的文字如何陪伴人们“在这里”的生活?
通过大众消费、交通空间、阅读体验、排印技术、字体历史、公共社会这六个章节,从日常生活中的字体线索出发,由浅入深地探讨广泛的视觉文化。
文字是思想与价值传递的核心元素,而字体的设计与生产开发,决定了公众所见的文字形态。文字设计虽掌握在少数专业技术人员手中,其应用却人人广泛参与,是我们在处理信息、选择消费、享受公共服务、形成文化身份认知等行为的催化剂,它的力量隐秘而强大。
近十年来,「字体热」逐渐在西方和中国的创意阶层和青年人中展开,人们越来越了解字体的种类和变化,重视它作为视觉符号的趣味,但也多少停留于表面造型,忽略了它的历史及社会语境。
《从字体开始》面向所有对视觉文化感兴趣的公众,而不局限于专业读者。与一般设计类书籍着重呈现作品的方法不一样,本书聚焦于事件和过程,探究设计背后动态的生产关系,解释它塑造文化符号的过程,分析它在社会变迁中扮演的角色,强调它可当作改善社会(而不仅是商业)的积极的手段,也为读者引入看待文化景观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