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县与即墨,相隔千山万水,自2017年起因东西部协作而紧密相连,先后已有三批即墨协作文县挂职干部扎身秦巴山区。连日来,半岛全媒体记者在文县实地走访时深切感受到,近两年两地不断拓宽协作领域,在产业合作、人才交流、劳务协作、消费协作、乡村振兴等方面全力助推文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青岛元素”“即墨印记”已经深深融入文县大地,见证着“山海情深一家亲”的深厚情谊。
在陇南市文县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王建华的办公室,向窗外看去,高耸入云的大山横亘眼前。
“山大沟深是文县的地理特色,也是发展的一大障碍。”作为青岛协作陇南第三批挂职干部,王建华2022年到任后定下清晰思路,“要优先发展产业”。
食用菌是文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文县与即墨聚焦产业振兴,紧密合作,坚持把发展壮大食用菌(木耳)产业作为助农增收的特色产业来抓,建成木耳基地11个占地178亩,以东西部协作资金2474.63万元为支持,统筹各方资源,于2022年建成了占地130亩的食用菌(木耳)产业园,年产菌棒500万棒。
在菌棒生产车间和养菌车间,记者看到了木耳的工厂化、标准化种植。“农户可通过自行种植、购买菌、保底收购的方式增加收入,2023年春季我们共采摘干木耳10万斤,通过订单向山东滕州市销售6500斤。”园区负责的人介绍,通过“园区+基地+农户”新模式,已形成订单农业发展思路,打造出了一条完整的木耳产业链,帮助农民走向“短平快”增收致富之路。
两地还积极探索绿色发展和品牌化战略。园区设废旧菌渣加工区,对木耳尾料资源进行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年加工菌渣4万吨,生产燃料颗粒3万吨;充分的利用菌渣丰富的活性物质,变废为宝开发育苗基质,年处理菌渣2万吨,生产育苗基质1.5万吨。同时,完善特色农产品培育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完成文县黑木耳绿色食品认证,注册创建1个木耳品牌“康昇”,打响文县木耳的“金字招牌”。
开拓木耳多元化销售,在线下平台即墨农副产品直供体验中心设立甘肃文县特产展销区,在线上平台“即供商城”新开设文县木耳品牌专区,推行“电商+直播+农特产品”营销模式。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文县和即墨两地组织并且开展各类宣传推介活动33场次,销售木耳10万斤,销售额300万余元。
截至目前,文县真正把“小木耳”做成了“大产业”,产业链共流转土地91.4亩、发放土地流转资金11.88万元,带动尚德、丹堡等乡镇周边村社村民3600多人次就业增收,21村集体资金分红64万元,有效激活了群众增收致富“新引擎”。
正值隆冬腊月,文县即墨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智慧温室大棚里,却是处处“春机盎然”,生菜鲜翠欲滴,西红柿挂满藤蔓,水培芹菜鹅黄嫩绿,大棚草莓陆续成熟现代高效农业的“即墨经验”在这里复制,用现代化技术带动农业发展,为文县助力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为了延链条促增收,文县即墨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2022年建成并投入运营后,精心打造集休闲旅游、观光采摘、田园体验、餐饮住宿等功能于一体的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共接待游客5.5万多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多万元。园区前的宣传栏里,一张张照片记录了股民分红时的喜庆场景,村民们提着一摞摞现金,幸福和喜悦写满了每一张笑脸。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采访中记者感受到,协作两地极尽“即墨所能”,服务“文县所需”,当充分借鉴青岛即墨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取得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因地制宜,复制推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文县乡村振兴。
数字显示,2023年,文县持续落实“青企入陇”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引入6家企业投资兴业,实际投资6692万元,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户共享资产收益259人,其中脱贫人口121人;吸纳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126人,其中脱贫劳动力62人。
依托文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和东部资源优势,谋划“精准+规模”、“片区+园区”的创新举措,快速推进文县即墨现代农业产业园和陇南市文县纹党参现代农业产业园等2个共建产业园区建设,落实东西部协作资金1548.13万元支持产业园区建设,落实东西部协作资金1548.13万元支持产业园区建设,引导入驻园区企业6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133人,其中脱贫劳动力26人,大力推动产业增效、群众增收。
迢迢千里路,悠悠山海情。东西协作牵手多年,“青岛元素”“即墨印记”已经深深融入文县大地,见证着山海情深一家亲的深厚情谊。
在文县堡子坝镇八字河村,有一座“通济桥”,正是以即墨区通济街道命名。据镇纪委书记尚鑫讲述,村子先后遭受了“630”和“817”两次暴洪灾害,道路交互与通行、基础设施、房屋农田等被冲毁,受灾情况严重,灾后重建过程中,青岛市即墨区给予了极大帮助,其中,通济街道帮扶20万元,新建了一座便民桥,大大方便了河道两岸村户的日常通行,村民感激于心,于是起名“通济桥”来纪念两地心手相牵、真情协作。
八字河村口的名牌上,“东西部协作示范村”的字样十分抢眼,“即墨”和“文县”紧紧贴在一起。村里道路整洁,村舍造型精致,生态水渠潺潺流淌,石景小桥几步一处,漫步其中竟有“江南人家”的错觉。家家户户发展“庭院经济”,小院里种满了蔬菜,水渠灌溉十分方便。村里建有文化广场和小公园,公园的一处石景,正面刻有“山海情”三个大字,背面刻着“东西协作青岛即墨帮扶”。
“大变样!有外出务工的回村,都认不出自己的家了。”尚鑫生怕记者不信,掏出手机翻找村里的老照片给记者看。
来到朱家台村,“东西协作肉牛养殖基地”的名牌在群山之中格外醒目。基地于2023年7月开工建设,投资总额1500万元,其中青岛参加壹畜牧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075万元,堡子坝镇朱家台村梓笼养殖合作社投资425万。项目以圈养、散养相结合的方式分两期进行建设,一期建设养殖场占地15亩,养殖肉牛500头,二期建设以散养、放养形式,养殖肉牛500头。项目全部建设完成后,将实现总养殖肉牛1000头的现代化肉牛养殖规模,成为集环保、高效、节能,有效利用当地环境资源于一体的智慧型养殖农场。
“以前村里农户土地分散、种植积极性不高、部分土地撂荒,青岛这一个项目落地后,动员引导当地103户群众种植草料,预计每亩每年至少获得400元收入。”尚鑫介绍,项目发挥资源优勢,拓宽增收渠道,建设期间用工达1800余人次,发放劳务资金54万元,项目建成后拟吸纳当地不低于15名脱贫人口就业,帮助当地群众稳岗就业增收。
同时,养殖基地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通过推广“投仔还牛”、发展订单农业、吸纳务工等方式方法带动农户发展肉牛养殖,前期免费提供1-2头优质幼牛,上门提供技术指导,出栏后公司依照保底价收购,低收入农户可与公司签订长期雇佣合同,农户家门口就可以实现年增收2000元至36000元。
一桥一路皆是情。两年来,第三批即墨协作文县挂职干部积极作为,全面巩固提升协作成果,共向文县投入财政帮扶资金1.332亿元,实施项目81个,在产业合作、人才交流、劳务协作、消费协作、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新突破,“青岛元素”“即墨印记”扎根文县,全力助推文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2年,文县东西部协作考核获评陇南全市第一。
消费协作方面,文县农特产品丰富,但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一直影响农特产品营销售卖。近年来,即墨区发挥资源、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物流等优势,积极搭建平台,通过培训文县电商从业人员、在即供商城电子商务平台开设文县端口、在即墨农副产品直销体验中心与即墨农产品“抱团”直销等方式,线上线下双轮驱动,帮助文县培育特色产业体系,打造了消费帮扶升级版。两年来,采购帮销农产品1.96亿元,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带动发展生产4512人、促进收益6209人、吸纳劳动力就业1138人。
劳务协作方面,格外的重视劳务输转这块“铁杆庄稼”,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每年举办东西部劳务协作招聘会,举办劳务培训班10期,培训农村劳动力600人。通过提供岗位、就业培训、组织输转、帮助稳岗、就业奖补等方式,帮助农村劳动力赴鲁就业1380人、帮助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3773人、帮助农村劳动力到别的地方就业1473人。紧紧围绕“巩固衔接”目标任务,变“输血”为“造血”,在全县20个乡镇发展就业帮扶车间38家、就业工厂10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1080人,实现了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人才交流方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充分的利用两地人才资源优势,协调双方考察交流、洽谈合作。推进“组团式”教育帮扶,即墨区选派2名副校长赴文县担任文县一中和文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选派5名优秀教师赴文县一中和文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支教,选派专业方面技术人才66名赴文县支医、支教、支农等。文县向即墨区选派专业方面技术人才95名。举办各级党政干部培训7期574人,专业方面技术人才培训29期2159人。
乡村振兴方面,围绕“百村振兴计划”,按照3-5年帮助打造5个以上乡村振兴示范村的目标,引导即墨区各类帮扶资源向乡村振兴示范村倾斜,按照同步推进、重点打造的原则,利用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2003.74万元用于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重点打造天池镇白马村、铁楼乡草河坝村、碧口镇马家山、水蒿坪等8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为推进乡村振兴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社会帮扶方面,即墨企业和事业单位和各行业商会协会、慈善机构等社团组织、志愿者服务团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开展产业高质量发展、帮助就业、助学助困、医疗救助、慈善公益、改善人居环境等帮扶活动,累计向文县捐款捐物1295.59万元。
跨越千里,青岛和陇南同心合力绘就的“山海协作”新画卷正在文县大地徐徐展开、向好致远;
同气连枝,一个是“千年商都”,一个是“陇上江南”,属于即墨和文县的故事未完待续。